青岛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作者:admin点击次数:2105发布时间:2016-11-23
《青岛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是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五计划》、《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五计划》精神,结合我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在认真总结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全面分析农机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编制的《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行业规划。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应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加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是农业机械化的根本目的。“十五”计划是我市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期间整个国民经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对农业机械化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本计划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主要政策措施,基本体现整个“十五”期间农机化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
一、“九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回顾
“九五”期间,我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机服务领域逐步拓宽,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农业机械装备大幅度增加,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到200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59万千瓦,是1995年的1.6倍;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7万台,是1995年的2.3倍;农用运输车达到8.4万台,是1995年的3.2倍,特别是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2000年末达到5161台。其中小麦联合收获机4989台,是1995年的28.8倍。设施农业从无到有,近几年发展迅速,各种温室大棚2000年末已达17.7万亩,大棚内各种配套农机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0年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其中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2.14%、45.31%和38.29%,全市农业机械总值已达25亿元。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小麦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二)农机化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健全 ,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九五”期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机服务市场化,组织开展了“三夏”、“三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活动,成功地把农机服务推向市场,有效地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到2000年底,全市5市4区都设立了农业机械管理服务机构,各级农机服务组织2440个,农机专业户2.87万个,1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1000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到39万人。
(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教育培训成绩显著
“九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先锋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推广了机械化肥深施、小麦、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种、花生覆膜播种、小麦联合收割机,开始推广玉米机械收获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各类适用农机具5.2万台(件),累计作业面积200万公顷,增加粮食产量30万吨,实现节本增收效益3亿元。
“九五”期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7.9万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3874人次。到2000年底我市农机推广机构中的技术人员比重达到70%以上,队伍素质大大提高。
(四)依法管机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得以落实
“九五”期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农机法律法规,认真落实行政执行责任目标,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农业机械作业标准》、《青岛市农机局关于行政复议工作的有关规定》和《青岛市农机局关于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有关规定》。开展了“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依法管机水平明显提高,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九五”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宏观调控方面,我市主要通过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带动各级政府投资和农户投入,重点发展了大中型拖拉机、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机械、小麦联合收割机、设施农业机械,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总的看,“九五”期间我市农机化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由主要生产环节向全过程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发展模式由重数量、速度型向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农机作业市场由小区域向跨省区大市场发展。但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二是缺少可操作性强的农机管理法规;三是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表现在机具配套比低,小型农机具数量偏多,大中型农机具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四是玉米薯类等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五是基层农机队伍不稳定,科研推广经费不足。
二、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农业和农村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机械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中涉及农机化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努力实现我市农机化的新跨越。
(一)指导方针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粮食特别是玉米和花生生产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强化宏观管理,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领导管理机制,争取我市在全国、全省率先进入机械化高级阶段。
2.基本原则:坚持发展是主题,在坚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对我市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目标,优化提高粮食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进一步营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振兴科技、培养人才、完善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尊重其意愿,引导他们尊重市场规律组织生产,安排农机结构调整。要培育新的农机化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机化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快,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和农机人员比2000年底分别增加31%、36%和21%,于200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提前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
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玉米、花生、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机械化指标预期是:
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①主要农田作业项目机械化程度。
机耕:由2000年的92.14%提高到2005年的95%;
机播:由2000年的45.31%提高到2005年的70%;
机收:由2000年的38.29%提高到2005年的60%。
设施农业工程:各种温室大棚的面积由2000年的17.7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5万亩,塑膜温室电动卷帘机由2000年的445台发展到2005年的5000台。
②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程度。
2005年大中型林场整地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程度达到74%以上,果树喷药机械化程度达到97%以上,其中飞机植保农业可有大幅度提高。
2005年秸秆和牧草的收获、青贮、加工机械化程度达到55%以上,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2005年淡水养殖机械化程度达到65%,水产品的机械化保鲜、冷冻、储运比例达到60%。
200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
③农村运输机械化程度。
2005年,基本实现农业运输机械化。农村运输机械化达到70%以上,农机运输作业量由2000年的6.9万吨公里,发展到2005年的10.5万吨公里以上。
2.农机装备水平。
农业机械总值由2000年的25亿元增加到34亿元;
农机总动力由2000年的459万千瓦增加到600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由2000年的12.7万台增加到14.8万台;
农用运输车由2000年的8.4万辆增加到13.2万辆。
3.农机人员及服务组织建设。
农机人员由2000年的39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47万人,各级农机服务组织由2000年的2440个,发展到2005年的3000个。
4.经济效益。
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由2000年的21.4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28亿元,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亿元。
5.教育培训。
“十五”期间教育培训农机人员25万人次,其中培训各级农机管理人员3000人次。
(三)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重点实施“5658”计划,“5”即全市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牧草饲料生产加工机械、花生和薯类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旱作农业机械各5000 台(套),其中,发展玉米收获青贮机械2000台;“6”即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0万千瓦;“5”即增加农民收入5亿元。“8”即组织实施“八大”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即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程;花生和薯类收获机械化工程;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程;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工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工程;畜牧饲料生产机械化工程和农用航空工程。以此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政策及措施
(一)调整优化农业机械发展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1.在装备结构上,要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机械的比例,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2.在发展结构上,坚持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并举,耕、播、管、收、加各环节并重,重点抓好“四个转变”。由主要抓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搣量攠和“质”的双重提高;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由抓农田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
3.在发展布局上,要打破区域界限,突出行业特色,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一是以济青、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烟潍路沿线为主的小麦秸杆机械化综合利用示范区;二是以城阳区、即墨、胶州市为主的青岛市近郊型设施农业机械化及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示范区;三是以莱西、即墨、胶州市为主的玉米机械化收获青贮示范区;四是以胶州、即墨市为主的薯类机械化示范区;五是以平度、胶南市为主的旱作农业及花生机械化示范区;六是以青岛沿海渔业生产一线为主的水产机械化示范区;七是以崂山区、胶南市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区;八是以即墨、莱西、胶州市为主的畜牧机械化示范区。
4.在农机和农艺结合上,坚持农艺与农机相配合,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的原则。要根据农作物的农艺要求,开发、研制、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以农机化标准化带动农艺改革与发展。要改善农作物农艺方式,积极适应农机装备和农机结构,以此,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和服务模式,稳定基层农机技术队伍,加大农机化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十五”期间,围绕实施“八大”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重点推广以下农机化新技术:
1.玉米青贮机械化技术;
2.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花生与薯类收获机械化技术;
4.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5.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6.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7.畜牧饲料生产机械化技术;
8.农用航空技术;
9.农机化作业标准化技术。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一是推进企业、大学、科研单位的有机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大力推广有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农机化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多样性的需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青岛农机专家评价制度。要组建农机专家顾问组对农机工作进行研讨、论证、咨询、评估。充分利用农机专家的经验和技术,定期指导农机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改革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以市政府实施五项工程为契机,尽快适应新的运行管理体制,转变职能和作风,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农机化政策环境,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行为,强化监督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廉洁、高效、运转协调、关系理顺、行为规范的农机化管理体系。
开展“创青岛服务品牌,树青岛农机崭新形象”活动。在农机监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方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全面提高农机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创出“青岛农机”的服务品牌,树立“青岛农机”的新形象。
(四)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农机产品质量管理
要从适应加入WTO,切实保障广大农民人身生命财产安全高度出发,加大农机立法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机法规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稳定和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法规,改善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条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各级农机监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加强牌证管理,努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在继续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安全监理工作的基础上,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用运输车的安全监理和各项管理工作。继续深入搞好“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狠抓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便机手,使创建活动上一个新台阶。
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机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五)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1.制定和完善农机化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规范流通秩序,清除市场障碍。要根据市场需求,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优化机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
2.要加强农机园区建设。各市(区)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抓好农机示范园的建设,积极参与市二区、九园、八基地建设,以此,带动全市农机工作上新水平。
3.要着力培育农机作业、技术服务、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积极扶持、引导和发展农机大户,探索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
4.发挥农机协会的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向玉米等其他作物延伸,不断提高跨区作业的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大农业投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入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农机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发展农机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一些社会效益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机化项目和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产业化龙头项目,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早立项、早安排。
(七)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机具
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市农业机械化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加强对引进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消化吸收,促进技术升级,为改善我市的农机装备提供技术支撑。另外,有条件的农机企业要努力争取国际援助与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机化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另一方面,要组织有优势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出口,主动为农机企业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有条件的农机企业可以对外承包农机化工程,开拓农机服务市场,扩大农机服务领域,争创农机服务品牌。
(八)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服务和宣传工作
“十五”期间,我市要结合农业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建设,抓好我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基本实现县市级微机联网。充分发挥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真正使其成为全市农机化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中心。实现文件的上传、下达以及相关资料的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农机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提高农机系统的工作效率。信息服务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农机产品的供求信息,农机作业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管理信息、农业机械发展形势预测等方面开展。要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机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标准化水平,定期发布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发布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市场信息,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
农机化宣传工作要面向社会,面向农村和农民,充分利用市农机信息网络和各种媒体,宣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消费,进一步扩大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要利用农机网络中心的信息传递优势,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对不合格农机产品及时曝光,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互联网,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及时对外发布农机化的政策和信息,宣传农机化工作,提高农机系统的知名度。
《青岛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是我市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农机化五年计划,全市农机行业要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农机化司和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十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